9月4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迎来一场航空领域的盛会。非洲无人机大会在丽笙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来自70个国家的1600余名专家、政府代表与企业领袖齐聚一堂,以“联通天空,共创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无人机技术如何重塑非洲的经济与社会图景。
在这场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存在尤为引人注目。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不仅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分享中国经验,更带来了一整套关于非洲低空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思考。他的发言,以及中方代表与各国嘉宾的互动,揭示出中非无人机合作正在从技术输出迈向共同创新的新阶段。
一、非洲的天空,前所未有的机遇
长期以来,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地理环境复杂、公共服务覆盖难等挑战。而无人机等相关无人系统技术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跨越式解决的可能。
在卢旺达,无人机配送血液和疫苗已成为现实,克服了山地地形带来的物流障碍;早在2016年,马拉维就进行了首次正式测试艾滋病诊断过程中的无人机高速运输能力;在南非,矿业巨头利用无人机进行矿区测绘和安全巡检,降低了人工作业风险。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无人机并非炫技的玩具,而是切实推动生产与服务效率提升的工具。
然而,非洲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碎片化、空域监管滞后、专业技能人才短缺、基础设施支撑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正如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开幕式致辞中讲到,“高昂的航空旅行成本仍制约着非洲旅游业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非洲空域必须进一步开放”,如何系统性推进无人机产业落地,而非停留于零散试点,成为本届大会的核心关切,因此,“各国政府与行业领导人更应携手推动航空业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验:政策协同与生态建设
杨金才在演讲中重点阐述了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核心经验:“跨部门协同”与“顶层设计”。
他指出,中国无人机产业能够迅速崛起,关键在于国家层面将低空经济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航局、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国家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在空域管理、飞行许可、运营标准等方面形成合力,为企业创造清晰且有利的监管环境。
这一点对非洲极具启发意义。许多非洲国家目前仍将无人机视作“需要管理的风险”,审批程序复杂,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杨金才建议,非洲各国可建立由国家层面驱动的无人机发展协调机制,将民航部门、经济计划部门、交通部门、电信管理部门等聚合起来,共同制定国家无人机路线图,明确优先发展的应用领域(如医疗物流、农业、巡检),并在空域开放、频率规划、起降场建设、数据管理等方面同步推进。
杨金才一行现场见证亿航在卢旺达完成非洲首飞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治理能力的体现,”杨金才强调,“政策的清晰度和稳定性,是吸引投资、激发创新的首要前提。”
三、不只是卖飞机:构建本土化生态尤为重要
中国企业与协会在此次大会上展现出的,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逻辑,而是一套“技术+基础设施+人才” 的全生态合作模式。
重点填补物流基础设施的“最后一英里”。杨金才分享了深圳的实践:无人机末端配送的成功案例,依赖于无人机场、充电枢纽、通信基站、数据平台等地面设施的系统化部署。他建议非洲根据人口分布、地理特点和需求紧迫性,优先规划建设分布式的地面支持网络节点,形成覆盖关键走廊的无人机物流网。
探索“技术引进+本地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针对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问题,杨金才提出了务实路径。中国民用无人机企业愿意通过技术合作、合资生产、核心部件转让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培育本土制造与运维能力。例如,在中国企业帮助下建立本地组装线,培训本地工程师和飞手,逐步从维修、运营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这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更创造了就业,确保了技术的可持续性和适用性。
人才培养是长远基石。无人机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杨金才表示,中方愿意与非洲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和认证体系,为非洲培养一大批飞行操作、工程技术、数据分析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突破瓶颈:BVLOS与空域集成的现实挑战
大会的另一个焦点是“超视距飞行”(BVLOS)。这是解锁无人机大规模应用(如长距离物流)的关键技术,但也对空域管理提出了最高要求。
在专题讨论中,深无协海外部总监姚远提出的“因地制宜、分阶段、可持续”发展建议,获得了广泛认同。
从因地制宜的路子走。非洲各国发展水平不一,不能套用单一模式。例如,在广袤人稀的地区可优先开放低空航线用于医疗配送;而在城市地区,则需先建立完善的无人机交通管理(UTM)系统,确保与有人航空的安全集成。
分阶段实施要从视距内飞行开始,在特定区域开展BVLOS试点项目,积累安全数据和运营经验,逐步扩大范围和完善法规,最终实现大规模商用。
此外还要推动形成由非洲国家共同参与制定的区域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促进各国空管系统的互联互通,为未来泛非洲无人机物流网络奠定基础。
五、中非合作:迈向共享未来的新篇章
此次大会清晰地表明,中非在无人机领域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正在走向共同创新、共建标准、共享成果的深度伙伴关系。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非洲拥有最广阔的应用需求、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后发优势。两者的结合,是优势互补的典范。
德国无人机公司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朔博士等人的积极回应,也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的高度认可。一种由中方提供技术、基础设施和经验,非洲国家提供应用场景和政策支持,欧美企业共同参与创新的开放式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结语:天空之上的互联互通
毋庸置疑,无人机,正在为非洲大陆带来前所未有的联通方式和发展想象。它联通的不仅是货物运输与基础服务,更是机遇与希望;它创造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社会价值。
从基加利发出的声音表明,中国正在以一种成熟、负责任、共建共享的姿态,深度参与非洲的低空经济革命。这不再是一场单方面的技术输出,正如杨金才所说:“非洲有机会跳过传统的发展阶段,直接拥抱低空经济的未来。”而中国,愿意成为那个可靠的伙伴,与非洲共同欢腾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