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最坚实的根基在哪里?镇宁给出的答案是:在人。
当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决心“向天空要发展”的时候,一场由政府主导、市场需求催生的“飞手”培训随之兴起。
“以前很多人觉得如果没有车,没必要考驾照,没想到社会发展这么快,到现在最难的不是买车,反而是考驾照!为了以后发展,我要先学!”近日,谈起参加无人机培训的初衷,42岁的镇宁村干部杨远勇打了一个比方。
杨远勇未雨绸缪,源于其亲眼所见的震撼。在村里,他看到无人机给油菜田打药。“操作的人就坐在那里,设置好航线,它就自己来回喷洒,一亩地几分钟就完事了。这换在以前,两个人怎么也要干一两个小时!”
这种由“肩挑背扛”到“遥控操作”的效率革命,让杨远勇意识到,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当县里人社部门的免费培训通知发到村里,他毫不犹豫报了名。“国家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这个技术以后肯定用得上。先学会了,机会来了才抓得住。”
在镇宁的“飞手”培训班,像杨远勇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希望转行的80后货车司机。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在15天内,从一个对无人机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掌握基本操作的“飞手”。
“最开始会害怕,力量大了怕‘炸机’。”80后学员彭江坦言。他之前开货车,觉得太辛苦,想学个新技能,多一条出路。
培训老师丁丽娜对此深有体会。“就像学开车练习踩油门,我们先要让他们练习对遥控器力量的精确控制。”她介绍,70%的课程都是实操,从最基础的直线飞行,到复杂的图形飞行,学员们需要在一个个枯燥但至关重要的练习中,找到“手感”。
丁丽娜原本是育婴养老方面的培训老师,低空经济兴起后,这位有着10年教龄的老师敏锐地感到“要紧跟潮流”,于是自己先去学习、考证,转型成为无人机教员。“教会他们,我很有成就感。这是为当地培养技能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这场培训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是学员命运的改变。
“以前在工地上开车,行情不好,回家后一直找不到事做。”40岁的张虎是四川人,已在镇宁安家。今年,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免费培训。他没想到,这次培训“不光教技术,还包吃住,给了一个大惊喜”。
培训一结束,张虎通过自身积极争取,顺利入职一家矿产公司,成为一名无人机操作员,负责矿区勘探采样。“以前一个月挣三四千块糊口,现在出勤多点能挣万元以上。”收入的跃升让他感慨万千,“这个培训很实用,见效快,基本上毕业就能就业,希望县里以后多举办这类培训。”
张虎的经历并非个案。截至目前,镇宁已完成6期培训,培训学员298人,取证238人,取证学员就业率超过81%。在他们当中,有人像张虎一样进入工业领域,有人进入测绘公司,还有一大批人,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土地。
在蜂糖李的主产区——镇宁自治县六马镇,42名果农学员组建了运输大队,用无人机为自家的果园喷洒农药、吊运果实。这项创新应用,成为“技能培训赋能特色产业”最鲜活的样板。
学员们命运轨迹的改变,背后是地方政府深思熟虑的产业布局。
“我们镇宁因地制宜打造“三主两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都是无人机应用的绝佳场景。”镇宁县就业局局长李睿一语中的,“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我们就拿出资金来专门培训‘飞手’,进行人才储备。”
为了破解本地没有专业培训资质的难题,镇宁打破地域限制,面向全省遴选了4家优质培训机构,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让免费培训的消息覆盖了5000名以上潜在学员。
“我们建立了人才库,一方面向已落地的低空经济企业推荐就业,另一方面,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员抓住机遇去创业。”李睿说。
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导向、精准培训、促进就业”的模式,有效缓解了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有岗位、没人干”的人才瓶颈。它让高大上的“低空经济”,在镇宁有了最坚实的落脚点。
如今,这张由200多名本土“飞手”构成的网络,正与镇宁的产业版图深度融合。在打造“三主两特”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的田间地头,在光伏园区的巡检航线,在矿山勘探的作业现场,他们的身影越来越活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潇 彭杨
编辑 梅世桂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